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严峻压力,全市上下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6元,同比增幅12.5%,增幅排名全市第二,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一、消费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6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泰州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零业实现零售额184.2亿元,同比增长12.0%,住餐业实现零售额46.5亿元,同比增长14.4%。
2、新兴消费引领发展,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汽车零售份额提高。随着汽贸城功能的不断完善,加上国家鼓励消费贷款政策的刺激,助推我市汽车零售业的较快发展。2017年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16.5亿元,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21.5%;二是电子、通讯类成新热点,限额以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通讯器材类产品分别实现销售额1700万元、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5.6%。三是时尚、健康类消费稳步增长,受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金银珠宝类、家电音响类、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达到1.1亿元、5.3亿元、1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以上。
3、生产资料交易平稳,市场呈恢复性增长。受供给侧改革、大宗商品、化工材料等商品价格回升影响,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呈现稳步回暖趋势。限额以上机电产品设备类销售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化工材料及制品类销售额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
4、住餐消费回归大众,行业经营持续回暖。2017年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9.3亿元,同比增长16.9%。受假日、旅游、休闲消费增长和婚宴市场繁荣等因素拉动,餐饮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住餐业企业实现营业额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限额以下住餐业实现营业额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大众餐饮、特色餐饮、消费红火。
二、消费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1、限上企业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有待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处于重要地位,其效益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贸市场整体运营水平。目前,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148家,年度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8家,占全部企业的18.9%,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4家,5000万元以上住餐企业仅有3家,其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经营亏损的企业有24家,占比达15%,其中8家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50%以上。
2、农村市场亟待挖掘、消费潜力有待释放。2017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7亿元,同比增长12.8%,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无论从总量还是增幅来看,城镇消费快于农村,尤其体现在消费总量上,农村消费仅占全部消费的22%,农村消费市场亟待挖掘、消费潜力还需有效释放。
3、传统业态发展缓慢, 升级转型迫在眉睫。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购物模式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地域界限,给传统实体商贸企业带来冲击。 2017年5家大型百货和超市实现零售额12.8亿元,比上年略增8.5%,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个百分点,不可避免的流失部分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2017年限上单位只有11家企业开展网上销售,累计实现销售额1.04亿元,占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小。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网购市场的迅猛发展,消费外流现象会依然突出。同时传统零售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亟需转变营运模式,加快传统业态转型升级。
三、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建议
当前,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等积极政策引导下,一批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动力正逐步形成。预计2018年全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1、适应消费变化趋势,务实推进转型发展。要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加快推动实体店转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传统百货、连锁超市等企业加快思维转型,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发布信息流,依托现有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商业资源,推进传统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激发潜在消费潜力,促进社会总体消费,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
2、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发挥区域消费优势。应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坚持商圈培育和改造提升并举,构建起城市商业中心、社区便民商业区、乡镇商业街等不同类型商圈共同发展格局。老商业圈的改造提升,新商业圈的合理规划都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市已有1家商业综合体开始营运、万达和吾悦广场2018年底前将隆重开业、五星酒店正在建设中,一批高档消费场所的投入使用,将满足消费提档升级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实现泰兴零售业和高端百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对缓解市民消费外流的现象也起到较好的作用。
3、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一方面,我市农村人口众多,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城乡市场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农村市场成为城市市场外溢产品的载体。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增加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建设,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流通,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品牌、价格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消费供需结构,撬动新兴消费升级。当前居民的消费层次由传统的“衣食住行”转向信息、文化、教育、健康、养老、体育等新领域升级。伴随消费需求升级的提档加速,消费者更注重品质需求和良好体验,因此促进消费需要把握消费市场供求变化新动态,不断完善旅游、养老、文教、健身等基础设施,倡导绿色健康产品消费,形成有效消费热点,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带动消费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