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服务指导,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现简析如下: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83万元,同比增长4.61%;农林牧渔增加值20.91万元,可比增幅2.58%。从农业经济内部结构来看,增幅较大的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农业,增加值可比增幅分别为4.61%和4.33%。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市夏粮面积62.37万亩,预计总产量24.66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0.54万亩,单产397公斤/亩,同比增加8公斤/亩,增产0.73%。
3、设施农业稳定发展。大力推广高效设施农业,新增50亩以上设施园艺基地17个,100亩以上的结构调整示范点24个。蔬菜、香荷芋、甜豌豆及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6.43万亩。
4、畜禽养殖效益有升有降。全市生猪栏存55万头,生猪出栏51.22万头,均比去年同期减少3.1%,饲养生猪每头亏损100元左右,同比效益下降200元/头。家禽存栏368.24万只,比去年同期减少1.76%,家禽出栏227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35%,蛋鸡效益较好,以海兰为主的蛋鸡每只可盈利14元左右。全市现有奶牛场8家,栏存奶牛2876头,其中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场3家,每头奶牛可盈利1900元左右。
5、水产养殖稳中求进。新安装微孔增氧面积1600亩,目前已建高效设施渔业面积1350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253亩,新增稻田、藕田养虾、养蟹、养甲鱼等综合种养面积1000亩,循环水养殖实现零的突破。
6、林业绿化全面完成任务。全市已完成成片造林5186亩,超额完成成片造林面积任务。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8万亩;建成镇村绿色通道100.84公里,绿色河道136.5公里,四旁树种64.5万株。
7、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断强化。按照“整县推进、种养结合、一场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实施方案。2018年拆除转产禁养区关闭养殖场246户,确定非禁养区存栏猪当量200头以上规模养殖治理651户,已治理454户,完成率69.7%;确定非禁养区非规模养殖治理719户,已治理772户,完成率107.4%。
二、目前存在问题
1.农业比较效益有所下降。受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调整影响,全市粮食单价较去年略微下降。受市场波动影响,畜禽养殖业效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种养为主,特色发展力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
2.新业态、新品牌建设水平不高。对照宜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成果,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带动能力不强。休闲观光农业潜力发展不充分,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品质休闲观光主体。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任务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较重,少数乡镇对畜禽粪污治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属地监管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常态化监管不到位,部分信访件反映的问题迟迟不能落实,导致群众反复上访。
三、相关工作建议
1.全面加强技术服务。扎实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坚持适期防治,避免盲目用药,推广绿色防控。同时,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积极降低灾害天气影响。通过综合服务,不断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品种,引导粮食种植大户立足市场和粮食加工企业需求选择对口品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产业优势,着力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
3.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着力构建园区主导产业链、生态循环链、利益共享链,打造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样板。同时,扎实推进全市25个泰州市级以上农业园区提档升级,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4.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以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契机,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协调发展,做好三品申报,加强产业链的延伸。通过举办荷花节、果品采摘节、江鲜美食节、螃蟹美食节、新米尝鲜等活动,提高泰兴农产品的知名度。
5.切实抓好畜禽污染治理。坚持三个“全覆盖”,全面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体系。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分工兽医站技术指导包户制度,建立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做到监管纵向到底,横向倒边。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着力提升粪便利用率。鼓励养殖大户就地就近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确保产出的粪肥有去处、全利用。
撰稿人:宫文生 审签:黄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