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自我价值感低的原因是什么? 就青少年而言,可能有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学业或人系挫折等原因。 在原生家庭中,我们作为家长,可能会让孩子用成绩来换取奖励。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暗示你的价值得通过你的成绩来体现,你得通过你的成绩来交换我们对你的爱,它的潜台词就是:孩子,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取得好的成绩之后,才会有价值,才会被爱。而事实上我们家长应该给孩子灌输的正确的理念是:你存在就是价值,你生存于我身边就是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这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将会是他在外披荆斩棘,最好的后盾和最大的底气。他会知道,即使在外失败了,回来告诉家人,家人也会义无反顾的和他站在一起,不会去指责和否定他,就会有勇气再去尝试,不那么惧怕失败,不会过度自责。 现在的学生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初高中生,学习科目多、内容难,学习本身对孩子就是压力,还需要应对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评价,同学间的竞争以及自身的意志力消耗,所以如果背后能有无条件爱她的家长,告诉她,只要你自己觉得做到足够了就行,学习好与不好都不影响我对你的爱,这样的孩子反而能够阳光地应对压力和竞争,不会轻易被压垮。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所仰望,都希望通过成功来获得别人的赞美,他是有积极进取的动力的,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选择摆烂和躺平,这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比起努力了也没有结果,不努力会失败,更能让我自己接受得理所当然一点。这类孩子表面看似满不在乎甚至是麻木了,其实内心依然是不安的,是自我否定的,这样的学生其实更需要我们去包容,去鼓励,停止指责,让他毫无负担的去尝试。 对孩子情感忽视的教养模式也会造成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过度管控型的教养模式也会让孩子就不得不压抑自己去满足父母的期待,体会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会造成低自我价值感。 造成青少年自我价值感过低的另一个较大的因素就是学业、竞争压力,家长对孩子上名校、考高分、挣大钱的过分功利的追求,导致学生生活在一个很内卷的环境中,这种功利的评价体系,就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产生竞争,在竞争中就不免有挫折和失败,就会产生很多的自我怀疑,以致自我否定。 要纠正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其实就是要提高自我价值感,这里分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养,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家长应该如何教养,其实就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的,因为我们家长总会认为,如果现在不学好,将来没饭吃,现在的要求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其实,学习成绩好和将来有个好的生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家长要调整心态,还要注意不要把自身生活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自己生活压力大,就希望孩子以后生活得比自己好,就会不自觉地对孩子有高要求,其实活得快乐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成绩,更需要友善的性格、通透的觉察力、灵活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是如果我们是身处自我否定模式下的个体,应该怎样自我调整? 如果说造成自我否定或自我价值感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原生家庭或竞争挫折的话,那要改变家庭或逃离压力环境,很显然都是操作性不强的,教养方式的改变需要有父母足够的觉察和合适的扳机点,而教育状态的改变也并非个人之力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成为自我解放的英雄。可以按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学会觉察和剖析。 当我们觉得他人的评价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时,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靠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价值。这些看似自发的反应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支配,也正是我们真正的思维模式。 要想真正做到觉察和剖析很难,需要训练,最好是在正规心理工作者的引导下进行练习,这里介绍一个最基本的练习,情绪敏感度练习,大家可以尝试每天写心情日记,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记录一下情绪变化,坚持两三周,你就会发现自己对情绪的敏感度提高了。告诉自己,别人忽略我不重要,自己不能忽略自己,如果以后有机会就大胆表现,没有也无需自责。 ▷第二步,与自己对话,做到自我接纳。 做到自我接纳,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和支持是有条件的,因为我们自身的某些优点和长处,我们才会得到赞赏、夸奖和表扬;反之就可能得到指责、批评、和孤立,所以我们为了保护自己,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下去,学会了否认和回避自己的缺点,习惯苛责自己。 要做到自我接纳的核心是告诉自己:别人对我的接纳可能是有条件的,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应该是无条件的,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不必为过分迁就别人而压抑自己,我有权利争取我自己应该的。 ▷第三步,尝试从安全的空间开始,做出改变。 要做出改变,首先要停止自我指责,会否认自己的不完美,是我们从小就习得的一种固化思维,不是那么轻易能改变的,所以让我们允许自己有“不喜欢自身的一些特质”的想法。 其次,不排斥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情绪失控,允许自己有的时候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不躺平,但也不过度自责。我接纳60分的自己,也愿意朝着100分去努力。 最后,在安全的空间里,可以尝试做出一点点改善,比如尝试在安全关系中顺应自己的感受,不再讨好,勇敢拒绝。当跨出第一次之后,它带来了的正反馈让你有勇气越来越愿意跟着自己的感受走。 写在最后:我们一直说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其实原生家庭不光给我们带来了创伤,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创伤后的成长。就拿自我价值感低这件事来说,它的正面意义在于,能让我们积极上进,对自己有高标准,自我约束力强;它的反面意义上面已经讲了很多了,我们要做的是自我成长,自我修正。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营养的成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做自我解放的英雄。 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在幼儿时期是向外寻求的,依靠他人(特别是父母)的反馈来形成自我评价,但在觉察力和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应该慢慢过渡到向内寻求,成熟的人格是自我评价的力量大于外界评价的,自我价值感完全不受外界评价所影响、所支配是不可能的,因为人都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我们每天不可避免的与他人打交道,并获得他人的反馈,完全坚持自我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不完全失去自我,不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和自己和解,不再自责,要让小李知道习惯压抑自己这不是自己的错,是他幼年时期,在面对爸爸这个绝对权威的时候,为避免反抗爸爸而导致更严重的回击,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他的一种思维模式,现在换了对象,换了场合,依然是会不自觉的延用这种模式。 其次,他的根源问题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在那个需要靠外界反馈来衡量自己价值的年纪,他被爸爸过分贬低,形成了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印象,形成了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判断,以致他觉得他配不上好的作品,以致他觉得他低人一等,再加上他内心薄弱,争吵之后,一旦被家人所得知,必然也会受到指责,所以不敢过度回击。 要解决这个根源问题是一个比较长程的过程,主观上需要孩子愿意配合,可以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从自我觉察开始,学会识别和剖析自己,然后接纳自己幼小的时候为自我保护而形成的思维习惯,学会自己和自己对话,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在无法改变自原生家庭的情况下,学会自己做自己的“温柔父母”,告诉自己我和别人是平等的,我也是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先从和别人平等社交开始尝试一点一点做出改变。 家长来电:孩子在钢琴比赛中失利,没有得到第一名,孩子表现得十分沮丧,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
详见“泰州播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