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20年对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实施方案》(泰教督委办〔2020〕4号)要求,对照考评标准及评分细则,结合2019年所做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我市认真进行自查,在22个考评点中,除社会满意度外,自评得分为93.4分。现将我市履行教育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泰兴历来崇文尚教,素有“教育之乡”之美誉。全市常住人口107万,现有中小学88所,其中小学43所(含教育集团4个)、初中36所(含教育集团5个、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高中7所(含第三高中虹桥校区)、中等专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幼儿园62所(公办园43所、民办园19所),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16个。全市现有中小学教职工8701人,在校中小学生94785人;幼儿园教职工2305人,在园幼儿23644人。2019年,我市先后获得省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在线学习先进集体、引智培训优秀培训点、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工作先进单位、泰州法治文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泰州市市(区)教育工作考核中均取得优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政府主导,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及建设”等教育事业发展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部门、乡镇(街道)教育工作职责,将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教育普及程度、校园安全工作和信访维稳列入乡镇(街道)党建法治考核范畴,全面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是高度重视党建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意见》,及时调整优化学校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不足三人的学校间成立联合党支部,向无党员民办学校、经注册的校外培训机构指派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学校党组织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实“三学三问”“四重四亮”等规定动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固定党日”“六带头”“大走访大落实”“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党员先锋模范、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
三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落实财政投入优先保证教育需求,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4.07亿元(同口径比较,已剔除列支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2.11亿元),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4.41%。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7518.58元、9498.73元、17074.55元、23251.84元、16800.63元,与2018年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357.05%、19.91%、19.81%、-14.22%(因泰中新校区移址新建支出减少,2018年1.49亿元,2019年3385万元)、11.99%。实施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地方教育费附加实收1.27亿元,其中用于职业教育4292.07万元,占比达33.80%。社区教育经费投入484.72万元,人均达4.53元。
四是全面加强教育督导。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结合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及时印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泰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市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置进一步规范。调整充实教育督导队伍,重新选聘54名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完善教育督导“1+X+N”模式,建立教育督导发布公告、现场察看、限期整改、跟踪回访等制度,“规范、务实、创新、服务”的督导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二)突出公平导向,优质资源扩容增量
一是学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科学调整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泰兴中学、实验幼儿园未来城园区、香榭湖幼儿园建成投用;襟江小学教育集团襟江校区、济川初中教育集团济川校区及长生小学、河失初中改造工程有序推进;育红幼儿园文江园区、泰师附小东阳校区今年秋学期建成投用;确保城区北片区机关幼儿园分园、育红幼儿园龙河园区、鼓楼小学龙河校区、实验初中文江校区开工建设,襟江小学镇海校区、襟江小学羌溪校区及黄桥新城学校二期工程主体年内封顶,全市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二是创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监测目标,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进市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合格率达100%。新创省优质园1所、泰州市优质园3所,原有3所优质园均通过省复审。第二高中创成省四星级高中,全市普通高中均达省三星级高中,其中公办普通高中实现省四星全覆盖。持续放大职教资源整合效应,泰兴中专校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评为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并通过省中等专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学校评审。洋思智慧课堂、学校安全教育“三微”模式等6个项目成功入选泰州市卓越教育体系培植项目。
三是“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加强。投入近4500多万元,实施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完成15所学校实验室成套设备和所有初中考试技防更换,加快创客实验室建设,全市50%以上的学校达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Ⅰ类标准,新创泰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2所、优秀校2所、合格校26所。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全年上传资源4585件,访问量达生均4.1次,均位居泰州前列。
四是集团深度融合不断加速。调整黄桥小学教育集团、黄桥初中教育集团成员校,重构集团办学考核机制,加快集团总校管理机制在校区的迁移、培植和创新,集团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提升。加大集团内教师流通力度,2019年,全市集团间教师交流247人,联盟间交流319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20.26%;其中骨干教师交流人数199人,占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27.95%,义务教育集团办学的泰兴品牌逐步形成。
(三)突出内涵建设,教育质量稳中有进
一是立德树人任务全面落实。坚持德育为先,严格执行《中小学德育指南》,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我与国旗合个影”、爱国歌曲大家唱和青少年书画比赛,鼓楼小学教育集团“唱祖国,颂家乡”万人歌会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大力实施“五好”教育(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歌唱好,把操做好,把地扫好),积极推进“泰兴大阅读”工程,先后承办江苏省“美好江苏民族音乐会”、泰州市教育大阅读示范校展示等活动,近300名学生在省“苏教国际杯”以及泰州市级以上体艺类赛事中获一等奖,襟江小学教育集团、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在泰州市大合唱比赛中均获一等奖第一名,84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省文明校园、泰州市传统文化特色校、泰州市心理健康特色校等。
二是课程课堂改革全面深化。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深入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建成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园6所,泰州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园14所,泰兴市课程游戏化基地园21所,3所幼儿园通过泰州课程游戏化项目答辩。充分挖掘洋思课堂教学新内涵,积极探索有效作业实施路径,先后承办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省小学科研基地学校综合研讨,83名教师在泰州市级以上基本功、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其中8人获省一等奖。泰兴中专校建筑信息模型(BIM)、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被教育部列为“1+X”证书试点项目。强化课题过程管理,放大研究成果效应,1项课题被评为泰州市唯一省精品课题。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聚焦质量核心目标,完善学科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常态监测机制。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25 %;2019年高考本一上线人数再创新高,省泰兴中学荣获“清华大学2019年生源中学”;进一步放大职教资源整合效益,76人在省市技能、创新大赛中获奖,对口单招本科录取人数连续23年蝉联泰州市第一;积极构建社会资源、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多方联动的教育模式,新创省“三农”高水平基地1个、省级品牌项目2个。
(四)突出“四有”标准,人才优势不断厚植
一是师德建设持续深化。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着力营造师德师风新常态。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银杏师德大讲堂”“最美教师”评选及师德征文评比等活动,70多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最美教师、泰州十佳教师妈妈等称号。建立健全违规违纪查处机制,全面实行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师德失范行为查处力度,制度化开展“双诺双评”活动,组织全市教师签订《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书》,教师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
二是师能素养持续提升。足额安排培训经费,大力实施“引智培训”“泰州师说”等省、泰州市培训项目。广泛开展新任校(园)长、后备干部、骨干教师、新任职教师培训,实现全员培训目标。举办“杏坛问道”论坛5期,分学段组织校(园)长、骨干教师赴山东师大、宁波大学、上海师大等高等院校开展个性化、订单式培训,教师成长路径不断拓宽。加大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引航教师培训班建设力度,制度化开展“名师讲堂”“送教下乡”等活动,成立我市首个省名校长工作室,新增正高级教师4名、“3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53名、泰兴市三级骨干教师554名,全市骨干教师占比达27%。充分发挥集团总校、联盟牵头校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省名师空中课堂建设,疫情期间组织骨干教师录制线上教学课例900多个,洋思中学线上教学经验做法《向线上教学更深处漫溯》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三是队伍管理持续优化。坚持教师招聘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公开招聘新教师209名,落实50名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通过组织推荐、面试考察等程序,分三个梯队选拔后备干部229名。强化“名教师工作室”管理,发放优秀教育人才奖励资金近60万元。在推进集团(联盟)教师交流的同时,选派12名教师赴陕西、西藏、新疆、甘肃等边远地区支教,为边远地区教育发展贡献泰兴力量。
四是教师待遇持续提高。坚持将教师工资及各项补助列入部门预算,在每月按时统一发放的基础上,补足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部分,按年人均1.2万元的标准发放2018年教师奖励性补贴,教师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主动关心关怀乡村教师,在省定乡镇补贴标准的基础上,上浮50%,进一步提高叶利小学、车马小学教师补贴发放标准,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和职业幸福感不断提升。
(五)突出为民惠民,教育生态持续改善
一是办学行为更为规范。聚焦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实施义务教育学段管理制度,对择校实行“一刀切”,义务教育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科学研判人口流动趋势,加快全市教育布局调整,启动城区北片区五所学校以及黄桥新城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大班额、大校额现象有望逐步缓解。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和星级评定管理制度,开展 “回头看”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二是安全管理更具实效。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安全责任,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排查整治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校园安全质态持续优化。开展“护园安校”专项行动,实施教师安全素养线下实训,建成“泰州市安全教育实训基地”,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与公安部门联网联通。创新安全教育实践,推进安全管理队伍和安全专家室建设,“三微”安全教育模式得到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奚爱国专题批示,并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专委会作经验交流。
三是教育惠民更有温度。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争做教师妈妈”活动,积极推进疑似辍学儿童核实劝返工作,切实强化“阳光食堂”平台应用,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教育为民惠民展现新作为。创新贫困学生资助补正机制,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为1万多名困难学生发放资助资金1431.56万元,6名教师被评为资助育人活动优秀工作者,连续8年获省资助绩效评价考核一等奖。
三、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但对照《2020年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指标及评分细则》,仍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供给仍需加大。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二孩入学高峰的到来,城区、黄桥镇区义务教育学校学位紧张和班额增大的压力持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人口增长趋势,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大班额”“大校额”现象。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教师编制供给,提高教师待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和音乐美术进中考的实施,部分学科、学校专职教师紧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是教育内涵发展仍需加速。虽然近年来通过推进素质教育“5+2”工程、实施“五好”教育,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学生综合素养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充分汲取各位领导、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聚力关键环节,以更强责任、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擦亮新时代泰兴“教育之乡”品牌。
一是进一步加快优质资源供给。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结合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进市创建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按照“规划项目抓立项、立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已规划学校建设,着力缓解部分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现象,不断提高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度。
二是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行全市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盘活存量,优化配置,努力构建“大流通”“大融合”的格局。同时,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与本地公务员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以及教师奖励性补贴与公务员目标考核奖励同步增长机制,推动教师工资与公务员收入同水平、齐增长,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内涵。以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洋思智慧课堂”新范式,持续优化课堂教学质态,切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