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管理办),市各有关部门:
为突出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全力促消费、强招引、扩外资、稳外贸,推动更高水平双向开放,近日,泰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24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请认真贯彻实施。
泰兴市商务局
2024年3月5日
2024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商务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全力促消费、强招引、扩外资、稳外贸,推动更高水平双向开放,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和商务成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泰兴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全市商务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0个,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52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12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
一、千方百计扩内需、促消费
1.狠抓消费促进。积极融入“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系列促消费活动,以约惠春天、热惠盛夏、礼惠金秋、钜惠暖冬为重点,加快提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消费,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持续提升“泰享消费 惠购泰兴”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突出商旅文体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城乡区域联动,培育国货“潮品”等消费热点,举办星火路美食节、夜市、老字号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持续营造浓厚促消费氛围。
2.建强消费载体。依托高新区电商产业园等4个电商集聚区,加强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创建,推动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线上服务等消费新业态健康发展。继续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擦亮老字号“泰”字招牌,鼓励“老字号”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展览展会,打造老字号品牌集合店,丰富“必购必带”特色商品。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加强县域商贸中心布局,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改善优化县域消费渠道。
3.育强流通主体。紧盯批零住餐头部企业,重点推进法人单位、大个体、电商企业、农业合作社等4类市场主体入库纳统,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村居全面摸排、职能部门培育、统计部门纳统”的企业高质量纳统工作机制,实现“在库企业抓增长、达限企业抓入库、近限企业抓培育、新建企业抓跟踪”,力争全年净增限上入库批零住餐企业50家。
二、坚定不移抓招商、引项目
4.凝聚合力“招大商”。围绕“招大引强”的总体目标,放大六大招商单元协同效应,共绘产业图谱、共享项目资源、共聚招商力量,提升区镇联动发展黏合度。引导六大招商单元紧盯行业榜单、产业龙头、隐形冠军,精准招引“链主型”企业和关键企业,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以世界500强、化工行业前10强企业为主攻方向,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围绕缺失环节进行“补链”招商,力争在50亿元、百亿级重大项目招引上取得更大突破。有效发挥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用好“月度通报、双月过堂、年终考核”督查推进机制,创新“擂台赛”“百日赛”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重大项目落地转化率。
5.优化活动“引凤来”。精心谋划“456+N”系列招商活动,组织和举办好北京、上海、深圳、银杏节等4场次综合招商活动,引导招商单元开展中日(泰兴)新材料产业合作发展交流会等6场次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充分发挥黄桥德国招商办事处“桥头堡”作用,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开展5场次境外专题推介活动,拓展外资信息渠道,扩大境外招商“朋友圈”,推动更多外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际功能性平台布局泰兴、扎根泰兴。
6.构筑项目“强磁场”。推动泰兴经济开发区紧扣“致力国际化、争创国家级”总体定位,重点布局六大未来产业,深化对日、对以合作内涵,积极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黄桥经济开发区加强与上海金桥集团、江阴高新区的跨区域合作,加快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建设,抢占特医食品、功能食品新赛道;推动泰兴高新区聚焦“创新特区”建设,全力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推动虹桥工业园区抢抓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战略机遇,全面提升港口利用效率、产业集聚规模、新城功能品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中国农产品未来加工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银杏产业数字化总部基地,持续擦亮“鲜食之都”品牌;推动城区工业园区积极融入“中字头”央企生态圈,做强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舰船配套之都”。
7.助力企业“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抱团出海”,利用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到境外发展投融资业务,支持技术过硬、产能过剩的生产型企业到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兴办企业,加强对外直接投资,重点跟踪龙洋木业印尼项目、中丹集团香港并购项目、泰顺能源柬埔寨工业项目,推动更多本土企业走向世界。完善贸易摩擦监测预警与法律服务机制,加强企业海外经营安全培训,妥善处理外派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力以赴扩外资、提质效
8.抓好利润再投资。把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作为稳外资的重要着力点,结合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年报数据,建立留存利润台账,切实摸清存量外资企业未分配利润情况。动员企业用好“递延纳税”政策,鼓励新浦化学、扬子鑫福等企业以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增加投资,打好推进利润再投组合拳。
9.拓展引资新方向。创新利用外资的方法和渠道,吸引高技术制造领域的新产品、新项目布局泰兴。抢抓服务业开放契机,重点开拓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招引一批优质项目。积极宣传自贸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政策,带动一批境内外知名基金公司投资我市地标产业和科创企业。加大投资性总部招引力度,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名录,挖掘储备一批未来5年有望成为外资企业总部的目标企业。
10.优化服务全流程。坚持需求导向,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24条、一卡通等政策,定期举办外资企业圆桌会,回应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加强外资重点项目专班统筹联动,做好2个国家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和11个商务部重点外资项目保障,靠上服务,全力推动,争取更多项目“入围”。
四、更大力度稳外贸、优结构
11.夯实“稳”的基础。突出综合保障,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已出台的稳外贸政策、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的落实落地,助力我市外贸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深化与中信保、政策性银行合作,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泰贸贷”的规模和覆盖面。跟踪监测20强骨干企业的订单情况,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走访服务工作机制,争取更多跨国公司海外总部订单和中长期订单。
12.巩固“进”的势头。开展“百企出海拓市场”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马来西亚乐器展、日本大阪展等重点境内外展会,扩大锂电池等“新三样”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化工、机电、船舶等优势产业深度拓展RCEP、“一带一路”、非洲等新兴市场,巩固扩大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13.汇集“新”的动力。借力泰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从园区打造、孵化培训、品牌提升等方面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依托市内现有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孵化试点等平台,发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仓,实现线下平台与快递物流、产业集群等资源高效对接。充分发挥功能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乐器2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内外贸并重的领跑企业,力争新增有外贸实绩的企业20家、年进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外贸骨干企业3家。
五、多措并举抓整治、保安全
14.狠抓商贸领域四个行业问题隐患排查整改。巩固深化“两个年行动”成果,全面加强商贸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聚焦短板弱项开展治本攻坚行动,确保全市商贸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一是持续开展餐饮场所燃气使用安全专项整治,督促餐饮经营单位安装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泄漏保护装置和合格灶管阀。二是督促大型商超和商业综合体对照《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范》,修订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自查自纠和应急演练等活动,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三是通过国营加油站和民营加油站“结对帮扶”,重点在制度建设、隐患排查、设备管理、应急演练等方面,提升32家社会加油站的安全管理水平;每月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流动加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成品油现象,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四是重点整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证照不全、违规住人、私拉乱接、违规动火等问题,并针对多数经营点位小、远、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检查计划,确保隐患排查整治全覆盖。
六、聚力固本强党建、促发展
15.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到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深入落实党组成员挂钩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推动党建业务服务深度融合。
16.深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泰州十条禁令为根本遵循,经常性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全力配合市纪委监委第八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建设“廉洁商务”。
17.提升法治能力。深入开展商务系统“八五”普法,举办法治专题培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新型监管方式,结合商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切实强化汽车、单用途预付卡等监督检查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工作的日常监督,确保合法合规、有力有序。
18.打造商务先锋。深耕“抓好党务、干好业务、带好队伍”三大领域,拓展“商务大讲堂”、完善“交流轮岗”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打造“商务先锋”。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实践实干实绩导向,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干部,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在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中敢为善为、务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