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市特安委各成员单位,市场监管各分局、大队:
现将《2022年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泰兴市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2月15日
2022年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省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工作总体安排,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夯实监管基础,创新监管措施,聚焦重点任务,强化监管执法,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全市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的特种设备安全环境。
一、强化措施,巩固监管基础
1.提升企业平台应用水平。加快推进泰州市特种设备企业云平台应用,扩大运用覆盖面,督促特种设备相关单位通过企业云平台落实管理制度上传备案,特种设备人机绑定,持证人员登录学习、隐患自查整改反馈等线上操作,进一步强化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主动性和规范性。年内重点企业云平台正常运用全覆盖,一般企业常态化上线应用率不低于50%。
2.加快实施双重预防机制。推广实施特种设备安全双重预防地方标准,指导重点单位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各类事故。通过宣贯培训、遴选试点、现场观摩等方式,在涉危化品、重点工贸两类企业中培育试点单位不少于50家。
3.持续发挥智慧监管作用。强化监管人员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运用刚性要求,全面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在日常监管中的运用,通过平台排查隐患、预警风险、开展检查、督促整改,推进非现场监管,减少低效率现场检查,提升监察工作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4.优化气瓶信息化监管措施。持续开展“祥康”系统历史冗余、异常或错误数据清零行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气瓶制造、充装、检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推进全市气瓶统一瓶色工作,规范开展气瓶检验和报废处置,加快推广“阳光充装”机制和气瓶充装安全责任保险,部门协同做好瓶装燃气追溯系统建设。
5.合力实现监管闭环效果。构建属地排查督促、行业规范、监管惩戒的三方联动管理机制,发挥排查、检查、监察联动叠加效应,形成监管闭环合力。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汇集特种设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等事项信息,发挥信用监管的约束作用,无事不扰、失信严查,通过信用监管手段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园区将特种设备隐患排查纳入属地安全隐患排查的总盘子,针对设备本质、人员资质、制度落实三个方面开展动态排查和定期汇总,行业部门将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纳入行业安全生产检查的总盘子,针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特种设备本质安全水平、规范管理措施、隐患整改情况开展巡查检查,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合理安排日常监督检查、“双随机”抽查与各类专项检查计划,针对性开展执法监察。
二、攻坚难点,隐患动态清零
6.扎实推进三年专项行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成效,紧盯化工生产、冶金工贸、船舶修造、沿江内河码头、仓储物流等行业领域和快开门压力容器、移动式压力容器、电站锅炉、起重机械等高风险设备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在提高设备本质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各行业领域、各类型设备的多发易发隐患问题,建立风险预防的工作指引,形成具有泰兴产业特点的体系化特种设备风险识别和预防规范。
7.建立隐患动态清零机制。在常态化开展智慧监管平台网上排查的基础上,强化监、检联动,建立监察、检验双周信息比对制度,落实“网上监测+线下督办”工作模式,对超期未报检、未定期检验、未使用登记、检验不合格、整改不闭环等隐患预警信息和显示异常情况实行动态清零。建立隐患规范化处置流程,编写各类特种设备隐患处置作业指导文件,强化一线人员发现和处置隐患的实操能力。
8.持续巩固压力管道监管。在燃气管道监检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保持监管强度,督促企业定期开展自查,落实按期报检、规范巡线、隐患整改的主体责任,尤其是督促企业建立并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常态化管理措施。强化形势研判和超前指导,针对2022年燃气管道、工业管道等压力管道检验集中的实际情况,加强与检验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园区的协调沟通,定期对接共享管道台账信息,协同优化工作计划。配合省市局开展工业管道编码试点,提升工业管道全过程管理能力。
9.实施叉车安全综合治理。围绕叉车管理底数明、职责清、措施实的目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叉车安全综合治理。从生产销售源头入手,以车辆所有人和使用单位为重点,着力解决叉车不登记、不检验、不合格使用、无证驾驶、路面非法行驶、占道停放、管理责任不明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叉车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开展叉车智慧化管理模式。
10.破解住宅电梯管理困局。在继续巩固完善96333电梯应急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电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和“安心乘梯守护行动”,围绕住宅电梯安全管理的焦点矛盾和难点问题,探索出台以优化物业管理制度为基础,实行兜底保障和矛盾化解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因违法建设、物业矛盾、无物业管理、拆迁安置小区无后续保障等原因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突出问题。针对存量老旧电梯全生命周期安全维护和后续批量更新淘汰问题,开展前瞻性政策研究。加快推进无纸化维保和“保险+”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电梯维保质量。
11.加大执法检查惩处力度。 切实加大特种设备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有效遏制未检在用、无证操作、无证生产、非法翻新、假维保、假检测等严重违法行为。采用飞行检查方式,对前两年存在突出隐患问题的企业开展“回头看”专项执法,依法查处不按期登记、不落实制度、不组织培训、不按时检验等主体责任长期不落实的顽疾。加强线索挖掘,对属地排查、监督检查、举报投诉等线索开展定期研判分析,挖掘非法制造、黑气瓶翻新等窝点线索,从严从快查处,全链条追查追溯,打点断链,充分发挥执法打击的震慑作用。
三、提升能力,打造专业队伍
12.提升监察队伍能力水平。开展基层特种设备监察能力提升年活动,以全省组织特种设备监察技能比武活动为载体,系统化、全方位开展全系统监察员提升培训。通过监检联动,组织检验+监察实训带教,突出监察业务实战。通过集训+定期理论考试的方式,提高一线人员专业理论的系统化程度,提升学习培训的效果。通过对不认真学习专业、不能获证适岗的人员采取一定的组织处理措施的刚性要求,提高监察员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年内,各分局至少具备2名以上的B证监察人员,在此基础上,提高重点分局和执法大队B证监察员人数,并力争配备1名A证监察员。
13.增强企业主体履职能力。多维度开展普法宣贯进企业活动,紧抓法定代表人(安全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三类重点对象的普法宣传、业务理论培训、定期知识更新,增强企业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的能力。鼓励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培训考试机构、安全实训基地发挥行业和专业优势,构建社会化培训的载体平台,通过警示教育、以案说法等方式,普及法律法规刚性要求,通过分类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增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履职水平,通过获证考试、操作比武等载体强化操作人员的实操技能。
14.补齐应急处置能力短板。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特种设备领域专项预案库、行业专家库、事故案例库、应急器材库建设,主动参与安全生产事故调查。针对涉危化品领域、公众聚集场所、高层电梯小区等重点领域、场所组织企业、属地、部门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以练促防,强化风险预测预警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实现从“突发应对”到“平时防范”转换。
四、优化体系,推进社会共治
15.完善专委会联动机制。优化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运作模式,探索建立“安委办+专委办”、“部门+属地”的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和“专委会督办+检察监督”的双重督办制度,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与安全生产全体系的融合,促进乡镇(街道)、园区党委政府主动扛起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属地责任 ,进一步厘清不同性质部门间的职责边界和联动机制,形成信息互通、风险共商、监管协同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格局。
16.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治。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群众公众参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充分发挥特种设备技术协会、泰兴市叉车协会等社会力量的技术、人才、信息、平台优势,鼓励拓展生产性服务功能,搭建专业支撑、技术合作、创新交流的服务共享平台。积极鼓励重点行业领域、重点设备投保安全生产类保险,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展保险+服务功能,实现有保无险、有险必保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