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张冬梅的工作室,桌子上堆满了需要她织补的衣服。台灯下,张冬梅正全神贯注地缝补一条从云南寄来的高端定制西裤。由于裤子布料特殊,客户要求高,她采用了“两面光”技术处理裤子上的破洞。
“原来采用的精工织补方法,如果要做两面光的话,只适合粗纺布,比如说毛呢大衣、羊绒大衣那种布料,我们现在对这种精工织补两面光的方法已经进行了优化,精纺布料补出来之后,它的平整度和花纹衔接可以达到完美效果,也不可能再造成二次崩溃的现象,所以这种补法我们现在在大力的优化和推广中。”张冬梅介绍。
精工织补技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张冬梅高中毕业后,在我市城区一家干洗店当学徒。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争取到前往上海老日昇织补店学习的机会,从此便与精工织补结下不解之缘,一做就是 20 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张冬梅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技艺的执着追求,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本领。她每天最多能织补 10 件衣服,常常为了完成订单熬夜修补。正是这份日夜的坚守与付出,让她的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订单不仅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还来自海外。似乎在张冬梅手中,再难补的衣物都能“妙手回春”。
精工织补是我国一项特有的手工技艺,利用布料本身的圆丝加上我们特有的手工技艺,把它恢复到原来的花纹,再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恢复到它原来的纹路,使得它破洞的位置经过织补之后,看不到原来破损的痕迹,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在张冬梅的工作室里,各类织补工具摆放齐全,工作台上还放置着直播设备。闲暇之余,她会通过视频号、抖音号开展直播,向更多人宣传传统织补技艺。此外,工作室的一角专门用来陈列她老师的织补布料和刊载全国知名织补师新闻的老报纸,这些老物件在她眼中都是无比珍贵的宝藏。她还会四处搜寻绝版的花纹布料,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谈及这些,张冬梅眼中满是对前辈的崇敬和对织补技术的热爱。
张冬梅说:“精工织补技艺是一个比较难得比较珍贵的手工技艺,我们新时代的工匠需要去把它做好,让老的传统技艺搭上新时代的快车,申请非遗之后,我就经常进行了网络宣传,让年轻一代有需求的时候通过网络搜索打个关键字出来,就会了解到我们这个行业和我们的这项手工技艺。”
为了让精工织补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张冬梅倾囊相授,先后培养了近 80 名徒弟。其中,两名徒弟荣获全国商业服务业技术能手称号,还有一些徒弟在当地开设了自己的织补工作室。如今,仍有不少外地学徒慕名而来,向她学习非遗织补技术。张冬梅用 2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个人坚守到带领一群手艺人共同传承的转变,她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来自四川的学徒肖佳蓉已经跟随张冬梅学习了2个多月,对于张冬梅传授的技术她总是反复练习:“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一行,也没有拿过针线,来到这里师父一步一步教,从摆布开始给我们练习,两个多月里我们做出来的每件作品,师父都会给我们纠错检查,让我们把基础打得很扎实。”
对于精工织补技艺的传承,张冬梅的目标是把精工织补技艺做得更大,更强,带出更多优质徒弟,并在老一辈技术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把精工织补技艺优化改良创新并一直传承下去。
张冬梅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对精工织补技艺的热爱与执着。她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开拓者。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精工织补这门传统技艺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点亮这缕“针线之光”,续写精工织补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