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宣堡镇古银杏村落,万亩古银杏林层林尽染,金黄叶片随风摇曳,宛如铺就金色地毯。林间村民忙着采摘麦冬,古银杏公园旁的康养民宿里游客络绎不绝……这幅“林茂、业兴、民富”的画卷,正是我市以古树名木保护为核心,发展古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林下立体种养:一片林地“种”出多重收益
“目前我们银杏林下种的是麦冬。以前村民多在树下种小麦、油菜、花生等,经济效益不高。2018年,我们村在市林业中心指导下,试点‘银杏+麦冬’种养模式,每亩能产8000株麦冬,可为附近百姓增加四五千元收入。”宣堡镇毛群村党总支书记季江伟介绍的这一模式,正是当地依托古银杏资源探索出的林下经济典型路径。
作为全国知名的“古银杏之乡”,宣堡镇拥有百年以上古银杏60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2株),林地面积达3.2万亩。过去,这些古树资源仅产生少量生态效益,村民守着“金山”难致富。如今,“银杏+”立体种养模式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模式让林地利用率从单一银杏种植提升至85%以上,还解决30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目前已在全镇推广,形成2.8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宣堡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副主任黄宇说。
文旅康养融合:一片古林“带火”乡村旅游
除了林下经济,古银杏资源还催热了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古银杏森林公园内,190株古银杏错落有致,构成“十里银杏画廊”的绝美景观;公园附近,村民自发组建民宿合作社,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康养民宿,推出“银杏主题餐”“林下养生”等特色服务,吸引各地游客前来。
“我们的银杏房车营地是江苏省特色乡宿,共有8部房车,其中2部分别用于餐饮和沙龙活动。我在这片土地已深耕18年,做文旅营地也有3年,运营情况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推出‘逛吃逛吃银杏宴’服务,游客先游览银杏风景、参观银杏加工过程,再品尝银杏美食,沉浸式感受古银杏文化。”民宿业主姜玲介绍。来自无锡的游客蒋一霖夫妇也赞不绝口:“早就听说这里的银杏林规模大、景色美,来了之后果然不虚此行,太漂亮了!”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中心副主任刘克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古树保护为核心,推动“绿美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林下经济模式,打造更多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引擎”,让千年古树既成为守护生态的“活化石”,也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摇钱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