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看似平凡的味道,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乡愁。在宣堡镇,一碟金黄透亮、脆嫩爽口的生姜丝,便是这样一种凝聚时光与情感的非遗技艺。而在这碟姜丝背后,是“宣堡生姜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书敏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匠心“姜”韵,技刻至味
走进刘书敏的生姜丝制作工坊,一股浓郁的姜香扑鼻而来。刘书敏正专注地手工切姜,只见他手法娴熟,刀起刀落间,一片片薄厚均匀的姜片便呈现在眼前。“手工切姜极有讲究,你看这切片,采用的是倒丝切法,也就是顺丝切片、倒丝切丝。这样切出来的丝不容易起渣子,口感更好。要是用器械切,有倒丝有顺丝,就会影响口感。”刘书敏一边切姜,一边耐心地介绍。
宣堡生姜丝的制作需经过去皮、切片等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刘书敏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从选姜的严格标准,到切姜的精准刀法,再到腌制、晾晒等后续工序的细致操作,都亲力亲为,力求将每一根生姜丝做到尽善尽美。正是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坚守,让宣堡生姜丝拥有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了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砥砺“姜”行,坚守初心
刘书敏与宣堡生姜丝的缘分始于多年前。1994年,他来到生姜丝加工厂工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年后便当上了厂长,并一直经营到2002年。然而,随着市场大环境的体制改革,原厂倒闭,刘书敏一夜之间从加工厂厂长变成了无业人员。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始终坚信生姜丝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他毅然创办了市兴堡生姜丝加工坊,开启了独自创业的道路。
创业初期,刘书敏面临着诸多困难。斑驳的厂房见证着那段艰难岁月,从加工厂厂长到在街上摆地摊,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一度想要放弃。“那时候确实想放弃,心理落差极大,受的别人的冷眼太多太多了。”刘书敏回忆起那段时光,眼中仍闪过一丝感慨。但每当看到当地百姓对生姜丝的喜爱和需求,他又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也确实要生活,产品也确实在宣堡很受欢迎。最困难的时候,我宁可请外地的师傅帮着切,都没有放弃,所以宣堡一天也没有缺过生姜丝。”正是这份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对家乡人民的责任感,让他在困境中咬牙坚持了下来。
产业“姜”兴,拓展新程
如今,在刘书敏的不懈努力下,宣堡生姜丝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不仅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粯子粥的搭配更是深入百姓日常。宣堡镇宣堡社区居民吴马珠说:“就是想吃生姜丝,到夏天的时候弄点粥喝,弄点生姜丝吃,对人的身体比较好,扩血管,对胃也好。”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宣堡生姜丝销量逐年攀升。如今,每年可销售3万斤,销售额达80万元。面对这样的成绩,刘书敏并没有满足,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并将其做大做强。
在传承方面,刘书敏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他准备让女儿在线上销售生姜丝,并将她培养为第七代非遗传承人。同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将宣堡生姜丝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他的朋友吴兴学得知他的想法后,主动与他沟通合作事宜。“经过调研和筹划,我们想把宣堡生姜丝在整个泰兴市场,还有江苏、全国各地做大做强。”吴兴学充满信心地说。
此外,刘书敏还计划对厂房进行升级改造等,通过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宣堡生姜丝的品质和产量。
一碟姜丝,八道工序,三十年光阴。刘书敏以砧板为纸,以刀为笔,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书写着对传统的敬畏与承诺。他的坚守,不仅留住了舌尖上的老味道,更让宣堡生姜丝这一非遗技艺在乡村沃土中扎下希望的根须,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