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块土地难打粮”到“药香满园助增收”,近年来,分界镇滕兴村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村里一方面从源头采购种苗,邀请专家技术员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在药材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联系经销商,帮助村民将药材卖上满意价格,成功将“碎块土地”的资源劣势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
眼下,村里种植的丹参、苍术等药材长势喜人,村民们正以“本草”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中药材致富”的生动篇章。
分界镇滕兴村党总支书记杨俊健介绍,村里在价格、种植技术、订单包销等方面都与相关方签订了协议,“种植前村里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不过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流转的部分村民的小田,在大雨期间因地势高低不一,排灌问题成了大包袱。今年种植后,明年我们计划整理田地,把小田变大田,将整块田平整到位,确保排灌顺畅。这一年下来也在摸索经验,希望产量能越来越高。”
与普通作物不同,道地药材的种植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加持。以丹参为例,其在特定阶段管理要求高、难度大,过砂、过粘、过于肥沃或低洼积水的土壤都不适宜种植,种子育苗也不容易,而分界镇村民此前基本没有相关种植经验。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送技术上门,用技术为丹参生长保驾护航。像现在,如果不及时管理,会大量消耗植株养分,直接影响地下根系生长发育。除了加强田间管理,还要为药材精准调配促进根系生长的‘营养餐’。”分界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萌说道。
杨俊健表示:“全村共投入4万斤种子,种植丹参近61亩。从效益来看,预计亩产可达4000斤。我们采取订单化包销模式,收购价格按市场价执行,市场价达7块就按7块算,达5块就按5块算。下一茬,我们计划整理村民家前屋后的小田,带动大家一起种植丹参。”
产业路通,思路更通。滕兴村将“小块连片+轮茬套种”模式运用到亩均价值更高的中草药种植上,把中药材种植定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通过“小块+连片”模式促进中草药种植示范带动效益不断扩大规模。
“以前种稻麦,一亩地一年收入千把多块钱;去年和今年种丹参,一亩田能收入五六千块钱,群众都很满意。”滕兴村村民杨俊先开心地说。
如今,一株株中药材扎根高沙土,不仅让“寸土寸金”的有限耕地焕发新生,更串起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雏形。滕兴村以中药材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杠杆”,让“本草经济”真正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