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市农科所,看到农技人员们正在对一批来自陕西的荞麦种子进行精挑细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刘荣甫告诉记者:“我们选种的标准主要是看种子的灌浆情况,灌浆充足的种子发芽率高,苗全、苗壮、苗齐,而瘪粒多、灌浆不充足的种子则发芽率低,长势弱。”
这批种子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陕西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选育的,目前正等着农技人员为它“赋名”。刘荣甫表示,荞麦是自花授粉作物,结实率较高,正常产量比测定荞麦产量高30%左右。通过选种,可以提升种子的纯净度,便于后续种子长势一致,为育种和推广做好准备。
在我市,荞麦不仅是特色小杂粮之一,更是特色美食荞麦扁团的主要原材料。为了进一步提升荞麦的产量、口感和营养价值,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农艺师们多年来一直在接力进行选种育种工作。
选种只是育种工作的一小部分。为了加速选种育种进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还联系了三亚、遵义等南方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种子“南繁”机制。刘荣甫介绍:“选种后,我们将种子送到贵州农科院进行GNS测定,保持种子的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通过之后,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7到8年的时间。”
作为省内五大荞麦种植优势区域之一,我市在荞麦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刘凤娇表示:“我们成功选育出的苏荞1号、苏荞2号等荞麦新品种,填补了我省荞麦生产品种领域的空白。不同的荞麦品种,做出来的荞麦制品也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苏荞4号正在省内开展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预计明年初,将取得品种认定证书。刘荣甫表示:“明年我们将继续进行品种选育,争取选育出更好更多的荞麦新品种,并对荞麦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进一步地完善,争取明年有一个品种参加全省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