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街镇夏徐村,乐观、自信、坚韧、诚信、朴实,这是潘中明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潘中明今年72岁,他的经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传奇。他是一名双眼失明的农民,一年拄坏的竹竿就有20多根。虽然双眼失明,但是种田,他却是行家里手。
初见潘中明,他正拄着一根竹竿,步履稳健地走向麦田。尽管看不见,但潘中明对这片土地却了如指掌。
“我一摸就知道这个小麦出得是厚还是稀,就知道这个小麦是条播还是不条播。”潘中明自信地说。他的一双手仿佛成了他的眼睛,能够感知作物的生长状况,把握天时地利。
潘中明在11岁左右因天花导致失明,四年级时便不得不退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生活。相反,他用自己的双手和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自2012年起,潘中明在夏徐村开始流转土地,致力于稻麦轮作的规模化种植。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2014年初,他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一口气签下了70亩农田的流转合同,使他的农田总面积达到了100亩。然而,这一决定也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回忆起那段时光,潘中明感慨道:“那一年,小麦田里积水严重,导致麦子几乎无法收割。最终,我只收获了几千元钱的小麦,连支付挑草的费用都不够。到了秋天,稻子又出了问题,那一年真是亏损严重。主要问题是没有烘干机,如果有的话,我们就可以及时收割并烘干小麦,避免损失。”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潘中明从未放弃,而是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在农技员的指导下,他用心学习农机技术和种植技术,很快就掌握了“敲田看水,摸苗知虫”的本领。
“什么时间挑草,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怎么弄,这些事都在我的头脑里面。”潘中明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他凭借自己的记忆和判断力,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作物生长良好。
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广,潘中明与时俱进,与周边大户科学种田、合作种田。他合理安排播种翻耕、栽插收割等农事活动,提前调配好机械和劳力。同时,他还购置了两架无人机,建起了自己的农机“团队”,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和品质。他的粮食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村民们的赞誉。
“残疾人种田也好,健全人种田也好,现在种田完全是讲科学、讲技术。”潘中明感慨地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人也能够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在夏徐村,潘中明的名字已经传为佳话,村里那些号称种田的“老把式”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虽然是盲人,但种田种得非常好。”村民夏爱平告诉记者,“他的产量都很高,水稻每亩能达到一千二三斤,小麦每亩也能靠近千斤。他真的很厉害,我们都很佩服他。”
如今,他已经种植了350多亩田地,每一块田地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面对未来的生活,潘中明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种七八年,准备种到80岁。”